2025年7月11日–13日,重庆老字号协会组织部分老字号企业负责人从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出发,赴贵州省茅台古镇、苟坝会议会址等地开展实地考察活动。重庆老字号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重庆桥头火锅饮食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夏红亮、重庆老字号协会监事长、重庆颐之时饮食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海东、重庆老字号协会副会长、重庆市荣昌区三惠餐饮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邹朝文、重庆老字号协会秘书长张祥高、重庆老字号协会理事、重庆正刚中医骨科医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怀宇、重庆老字号协会理事、重庆怀达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怀、重庆老字号协会理事、重庆广积良餐饮有限公司董事长贾明德、重庆老字号协会理事、重庆守柴炉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礼兵、重庆老字号协会理事、重庆市荷花米花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姜尚明、重庆老字号协会理事、重庆巴厨调味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周自江、重庆老字号协会副会长单位重庆永川豆豉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邱季、重庆老字号协会原理事、重庆人道美食品连锁有限责任公司原董事长、重庆恒升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邓勇、重庆金土坨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程、重庆缙云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一、重庆八旺饮食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正义、重庆良松腌腊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良松、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林中乐饭店总经理朱俊峰、重庆家福饮食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朱钟、重庆天馋蜀都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舒家华、重庆龙之缘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龙洋、重庆市合川区渠江桃片厂厂长何志华、重庆市渝派草根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勇、重庆市铁富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广民、重庆邱记油酥鸭有限公司董事长邱成全、南岸区甘婆婆醪糟作坊总经理甘荣平、重庆市武隆苕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晓路、重庆市渝溪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罗尚勇等协会领导和企业家参加了本次考察活动。
7月11日下午六点,夏会长带领大家乘车到达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茅台镇元木岩村,入住贵州仁怀隆门窖酒业有限公司旗下望台山庄。望台酒庄位于贵州茅台镇酱酒核心产区,与茅台酒厂隔河相望,环境幽静,风景秀美。前有美酒河蜿蜒流淌,后有青山绿树环绕,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置身酒庄,纵目远眺,茅台镇河谷风光及茅台酒厂全景尽收眼底,尽览茅台全镇风光。
茅台古镇历史悠久,是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下辖镇,位于贵州高原西北部、大娄山脉西段北侧。茅台镇最早的名字叫马桑湾,因为赤水河东岸长满马桑树得名。后面又叫四方井,是因为世居仁怀这块土地上的原住民濮人在位于赤水河东岸的部落,砌了一口四方形的水井。到了宋代,赤水河畔的濮人在河边,修筑了一个很宽大的高台,作为祭祀祖先神灵的圣地,时间久了,祭台长满茅草,当地人称之为茅草台,后来简称为茅台。元朝以后,州县以下设寨、村、坪、部,故叫茅台村。后来,茅台镇还有过半边桥、云鼓镇、益镇等诸多名称,但最终却因为茅台二字深入人心,成了今天的茅台镇。茅台镇属浅切低山向斜谷地侵蚀地貌,赤水河纵贯全境,河床平缓、夹岸较开阔,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古有“川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之说法。茅台镇集厚重的古盐运文化、灿烂的长征文化和神秘的国酒文化于一体,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
在当晚举行的欢迎晚宴上,各位老总品鉴了隆门青云荟酱香型白酒。贵州仁怀隆门窖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任九雄介绍了隆门窖酒业的品牌历史和酒品特色。重庆老字号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重庆桥头火锅饮食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夏红亮致辞,解释了在网络上了解隆门窖酒品牌和组织实地考察的缘由。重庆老字号协会监事长、重庆颐之时饮食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海东、重庆老字号协会副会长、重庆市荣昌区三惠餐饮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邹朝文、重庆老字号协会理事、重庆正刚中医骨科医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怀宇、重庆老字号协会理事、重庆守柴炉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礼兵等先后发言,纷纷称赞隆门青云荟酒酱香突出、幽雅细腻,入口柔绵醇厚。
7月12日上午,在重庆裕泰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姚望的陪同下,重庆老字号企业家们先后参观了茅台古镇酒商一条街、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茅台渡口等商业文化集聚地。
1935年3月,中央红军主力从遵义西进经过仁怀,辗转奋战,迂回制敌,四渡赤水河,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打破了国民党妄图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的计划,从被动转向主动,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为纪念这一伟大胜利,一九九五年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之际,仁怀市政府在当年红军三渡赤水河的茅台渡口朱砂堡的山顶上修建了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塔高2万5千毫米,意为纪念惊天地泣鬼神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塔身由四片浪柱形的建筑依次错落重叠而成,象征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兵的丰功伟绩。
7月12日下午,大家参观了隆门窖酒业制酒车间、老酒窖藏馆,任九雄总经理详细介绍了隆门窖酒业酿酒工艺、原材料供给、生态环保及调酒技艺,各位老总现场体验了勾调酱香型白酒制作技艺。
7月13日上午,重庆老字号企业家们乘车来到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苟坝村,参观红军苟坝会议会址。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3月10日,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向前敌司令部发出“万急”电报,提出要攻打打鼓新场(今金沙县城)。中共中央在今枫香镇苟坝村举行有20多人参加的政治局会议,多数人同意进攻打鼓新场,只有毛泽东一个人说坚决不能打。最后举手表决,通过了进攻打鼓新场的决议。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3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苟坝召开扩大会议,会议讨论了是否进攻打鼓新场的问题。毛泽东认为,不能打固守之敌,不要去“啃硬的”,应在运动中消灭敌人。但会上多数同志赞成进攻打鼓新场。后来,毛泽东提着马灯去找周恩来,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在会议上极力说服与会者放弃进攻打鼓新场的计划,大多数同志同意了毛泽东的意见,会议撤销了进攻打鼓新场的计划。随后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新的“三人团”(又称三人军事小组),负责指挥全军的军事行动。苟坝会议旧址作为历史的载体,见证了中央红军在长征路上召开的一次重要的会议,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完全解决的关于红军军事指挥的问题,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完善,更包含了“不计得失、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敢于担当”的长征精神。
大家沿着毛泽东同志当年提着马灯走过的小道,去追寻红军在苟坝的峥嵘岁月。重庆老字号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重庆桥头火锅饮食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夏红亮表示:“苟坝会议”避免了红军陷入危险境地,使红军胜利实现战略大转移。毛主席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战争指挥艺术让人内心澎湃,共产党人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坚定步伐无不让人肃穆敬仰。一盏小小的马灯,照亮的不仅是蜿蜒的山路,更映照出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政治品格,彰显出不畏艰难、敢于担当的奋斗精神。